close

  近日,中國青年工作藍皮書(2013~2014年)《青年與青年社會組織——中國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研究報告》(以下簡稱“藍皮書”)出版,這也是我國第一本關於城市青年社會組織運行狀況的專著。
  30萬字,1年4個月,21名成員,9個城市,1432份有效問卷,60家城市青年社會組織,近百次座談和訪談……為瞭解我國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和發展環境,摸清共青團開展青年社會組織工作的基本情況,探討進一步做好青年社會組織工作的路徑,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從2013年開展此項研究,並聚焦40周歲以下青年為主體的社會組織,主要是活躍於社會生活各領域的青年社會組織(包括隸屬於共青團或由共青團聯繫的社會組織)和高校社團。
  身份是個問題 外省的跑到廣東註冊成功了
  “總體來看,我國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迅速,成員文化水平較高,多數青年社會組織熱心公益,同時,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。另外,在青年社會組織中,尚未形成組織嚴密、規模龐大、歷史悠久、影響巨大的青年自組織。”藍皮書中寫道。
  “我們最大的困難,就是找到這些青年社會組織並不容易,所以對這些組織真正存在的整體情況,目前還沒有渠道去把握。就像一個人,通過一個身份證號,就可以掌握很多信息,但是目前很多青年社會組織,連這些基本信息都沒有。”藍皮書主編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俊彥在談及該書的調研過程時說。
  這個實際的困難,也在此次調研的結果中得到驗證。“真正登記註冊的青年社會組織實際上不到十分之一,絕大多數青年社會組織並未登記”。“註冊登記有兩種,一種是資格審查,一種是信息收集,不夠資格不給註冊,而且現在連信息收集也不夠。”劉俊彥說,調研數據顯示,有22.3%的青年社會組織有過註冊的嘗試,但未成功,“這一比例還是樂觀的估計,實際可能更低”。
  至於未註冊的原因:一是對組織發展來說,尚無迫切需要;二是不瞭解註冊對組織的影響;三是存在制度障礙,難以註冊。其中,制度障礙是最主要的原因。調研中發現,有註冊登記需要而無法獲得社會組織註冊的青年社會組織,最後多以公司形式進行登記。由於廣東省已進行試點放開社會組織註冊登記,所以不少其他省份的青年社會組織跑到廣東註冊登記,並獲得成功。
  當然,調研也表明,大部分青年社會組織在未註冊登記的情況下,並不影響其生存和開展活動,因此,約一半(47.3%)的青年社會組織還“沒有想過”註冊的事,17.8%的青年社會組織不願意註冊。青年社會組織處於動態發展中,對於部分社會組織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來說,是否註冊登記並不迫切,但隨著自身發展,會逐漸產生登記註冊的需要。比如,隨著組織的發展,涉及到對外獲得資金,資金的使用流轉需要正式身份;隨著活動影響的擴大、成員在組織中的職業發展需求增強,也會需要正式註冊登記的組織身份。
  “人家就覺得自己沒必要註冊,就是自娛自樂,玩得挺好的,不想受人管,註冊的話,需要接受一些管理。”就當下很多青年自組織的狀況,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、博士王鵬說。
  依托網絡運行特征突出
  “依托網絡運行,這是青年社會組織運行中最大的特點,也是不同於其他社會組織的地方。”劉俊彥說。
  新媒體給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和支撐。通過網絡組織發起活動,組織成本幾乎為零,建立組織、開展活動幾乎成為人人可為的事。調查數據顯示,參加較多的網絡青年自組織依次為:QQ群、飛信好友、微信好友、人人網、微博粉絲、YY、新浪UC、CF游戲戰隊。
  這些網絡青年自組織可以分為興趣愛好型、情感交流型、學習求知型、游戲娛樂型、社會實踐型、公益服務型、地域親緣型,其中以興趣愛好型和情感交流型為主。
  雖然數量和類型很多,但大多數網絡青年自組織呈現明顯的鬆散性特點,往往沒有負責人,成員加入幾無準入條件,登記程序不嚴格,這使得網絡自組織的質量良莠不齊,組織成員的素質參差不一,組織中所發佈或共享的信息內容有時會比較低級,組織缺乏相應的穩定性。
  也有運行不錯的網絡青年自組織,如“人力葵花同學會”。“這些同學都不是普通人,他們都有較高的學歷,來自不同行業,他們現在或將來都是各個企業做人力資源工作的經理或總裁,大家成立一個群便於培訓結束以後繼續保持聯繫,共同學習提高,整合資源,互相幫助。”組織者介紹,成立3年來,“人力葵花同學會”先後組織了大小40多次活動,在密集時甚至每周組織一次活動,活動類型也從早期的聯誼活動為主到後來的聯誼、職業培訓、專題學習、企業咨詢等多種類型並存。
  活動充滿創意,吸引力強
  在王鵬看來,這次調研最大的收穫就是瞭解了這些青年社會組織的活動,“活動設計得很豐富,充滿創意,比體制內組織的活動吸引力更強,有很多先進的理念是我們團組織應該學習的。”王鵬說。劉俊彥也認為,“藍皮書”不僅把這種現象用數據進行了分析,還對其背後的原因——當代青年為什麼樂於加入自組織進行了理論分析。
  調查顯示,青年社會組織所開展的活動受歡迎比例為84.1%,不受歡迎比例僅占2.7%。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參與組織活動的平均次數為一年6.5次。不同類型的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在參與組織活動方面,存在差異。公益服務類青年社會組織成員參與活動次數最多,去年平均參與活動次數為7.1次。其次是職業群體類青年社會組織,成員參與活動次數的均值是5.2次。
  雖然青年社會組織相對鬆散,但是它們植根於社會最基層,在開展互益性、公益性服務時更加貼近現實、貼近社會、貼近青年,具有成本低、效率高的優勢。如上海益優青年服務中心推出的“趕碳號”項目,通過開發桌面游戲、網絡漫畫、低碳實踐、自然體驗等多樣化的互動體驗服務宣傳環保,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廣公益。
  “他們在活動中加入了平等、尊嚴、自由、民主這些青年人喜歡的元素,參與的青年有主人的感覺,玩得很快樂。”王鵬說,“這些青年社會組織可以成為社會的穩定器,通過積極的正能量的宣傳,青年對社會的情緒發泄就會少一些。當然,這也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,因為有些自組織,立意是不完全正確的”。
  從調研數據來看,青年社會組織以體制外青年為成員主體,這與目前青年的就業情況是一致的,當黨團組織提供的組織形式不為他們所喜聞樂見,他們就會自發地組織起來。“通過‘藍皮書’,我們希望社會對青年社會組織的瞭解更加深入,推動共青團更好地開展與青年社會組織相關的工作,也希望通過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議,為我們的制度創新作學術上的努力。”劉俊彥說。  (原標題:青年社會組織:一個“若隱若現”的龐大群體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q16fqbi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